內容簡介
◎ 聖誕節前夕,一向健康的母親突然過世,女兒瑪莎至今仍未從哀慟中走出來
◎ 唐娜17歲的愛女自殺後,不論時間過了多久,自責、愧疚、憤怒仍一路緊緊尾隨著她
◎ 泰蕊的哥哥在一場車禍中喪生,她形容自己不僅失去了一個親密的手足,同時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
一切發生得那麼突然,我們毫無準備,卻被迫非接受不可,而世界依然若無其事的運轉,這,太不公平了!
面對心愛的人驟逝,悲傷無助之餘,我們還可以有其他選擇嗎?
儘管我們都知道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,卻很少人對死亡作好真正的準備,更別提面對摯愛驟逝的打擊了。這些遽變令人措手不及,而社會或我們所受的教育卻很少告訴我們,當面臨這樣的狀況時,可以向誰求助?除了無盡的悲傷之外,我們還會有什麼樣的情緒轉折?喪禮過後,我們該如何自我療癒,面對未來的人生?在我們的餘生中,還有可能重拾快樂嗎?
本書兩位作者都曾經歷過喪親的痛楚,她們在這段悲不可抑的漫漫長路上摸索,試圖尋找活下去的勇氣及力量。而今,她們以過來人的經驗,帶著同理心與悲憫心,對哀痛逾恆的喪親者伸出援手,扶持他們走過這段人生黑暗期。
本書的原文初版已經撫慰了成千上萬的讀者,在第二版中則增加了許多喪親案例和訪談,每個真實故事讀來都令人鼻酸,包括失去父母或摯友、喪偶、痛失愛子或手足、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等。作者藉由這些實例,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輔導資訊以及療癒方法,諸如:事情剛發生時的注意事項、可以向哪些人尋求協助、後續的情緒及身體反應、如何重新正常生活等等。
在人生最幽暗的時刻,痛苦與折磨不可避免,但生者依然可以記著逝者的美好,擁抱彼此珍貴的回憶,走出哀慟深淵,好好活下去。
作者簡介
譯者介紹
馬勵
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,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,美國奧勒崗大學圖書管理學碩士。長久服務新聞媒體、出版界與中英雙語教學領域。譯有《台灣有沒有明天?台海危機每種台關係揭密》《失落的愛情密碼》《哲學家的食譜》《當快樂來敲門》等二十多本書籍。現任職於文藻外語學院華語中心。
目錄
前言
第一部:陌生的世界:踏上哀慟之路
第一章:緣起:作者的話
第二章:最初幾週注意事項
第三章:了解哀慟造成的情緒與身體反應
第四章:哀慟過程的迷思與誤解
迷思之一:死就是死,突然發生或長期拖延都一樣,我們哀慟的方式也一樣。
迷思之二:我只要保持忙碌,就能減少或除去哀慟。
迷思之三:我必定正在發瘋或失控。
迷思之四:我要確定別哀慟太久---一年應該?了。
迷思之五:如果我對上帝或死亡事件當時的狀況生氣,我就是壞人,必須「付出代價」
迷思之六:朋友們告訴我現在應該放手了。既然別人都已恢復正常生活,我也應該。
迷思之七:我一定要在一段時間內穿黑衣,否則別人會認為我不尊重逝者。
迷思之八:我用不著這麼哀慟,如果我用酒精或藥物減少悲傷,感覺會好得多。
迷思之九:我若談論喪親之痛,只會覺得更糟。
迷思之十:我不是應該堅強地獨力撐過去嗎?
迷思之十一:親朋好友都離開我,我一定做錯了什麼事。
迷思之十二:他們沒有受太久的苦,我應該鬆一口氣。
迷思之十三:將來我還會有(配偶、孩子、父母、愛人…)而那人可以減少我的痛苦,取代我所失去的。
迷思之十四:我一旦度過哀慟某個階段,就會自然進到下一階段。
迷思之十五:我如果回憶以往歡樂時光,就會困在痛苦裡。
迷思之十六:兒童未必了解死亡真義,或許不用參與葬禮計劃與追悼會。
迷思之十七:為了給逝者恰如其分的尊榮,我必須採用合乎標準的守靈與埋葬儀式。
迷思之十八:我害怕哀慟會「把喪親的感覺拋在腦後」,我不要忘記他。
迷思之十九:救命!我卡在快速重演的處境裡。我沒法子去掉這些念頭。我一定有毛病。
迷思之二十: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家人身上。
迷思之二十一:我一定有問題。我居然不哭。
迷思之二十二:我哀慟的方法不對,應該做些不同的事。
迷思之二十三:我應該有罪惡感。
迷思之二十四:我不應該這麼憤怒。
迷思之二十五:我再也不會快樂了。
迷思之二十六:再過一陣子,我就不會想也不會感到這次的失喪了。
迷思之二十七: 為了有效地完成哀慟歷程,我必須走過「哀慟五階段」。
迷思之二十八:哀慟最後的階段是接受。
第二部:世界顛倒了:收拾我們的碎片
第五章:世界顛倒了
第六章:與別人連結
第七章:艱難的日子:假日、週年慶,等等
第八章:分開療傷,一起療傷:了解男女不同的哀慟方式
第九章:幫助孩子因應哀慟
第三部:故事分享
第十章:失去朋友
第十一章:失去父親或母親
第十二章:失去子女
第十三章:失去伴侶
第十四章:失去手足
第十五章:英雄墜落
第十六章:自殺
第十七章:眾人之一:悲劇造成大宗死亡事件時
第十八章:其他特殊的挑戰
第四部分:哀慟途徑
第十九章:前面的路: 理解哀慟旅程
第二十章:信仰
第二十一章:自助與心理治療
第二十二章:哀慟復原過程與練習
第二十三章:長路漫漫…作者的臨別分享
自序/導讀
譯者序
但願及早讀到……
馬勵
二○○七年夏天,我有個機會回到二十年前工作過的紐約市,在一所私立中學裡擔任中文教師。這是我從事英語教學與文字工作多年後嚮往的生涯轉變,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就辭去台北的原職出國。卻沒想到就在半年間,年邁的雙親相繼離世。雖說他們均已年過九十,我們子女心中隱隱有數,但纏綿病榻一年多,情況時好時壞的父親,一旦感染,健康狀況迅速急轉直下,撒手人寰,還是令人有措手不及的感覺。而母親在睡夢中過世,雖說有福,卻也是突然。
去年五月跟橡樹林的編輯談到父母去世三年多,自己仍然極度哀傷,經常茫然失神,隨時激動莫名,淚水潸然而下。她介紹我閱讀這本由兩位哀傷治療師寫的專書,問我可有意願譯成中文。現在我想藉此向她表示誠摯的感謝,因為翻譯此書既讓我解開了對自己這三年「舉止怪異」的疑問,也學到了喪失摯愛後怎樣才能療傷止痛。不僅如此,從許多喪親者的誠懇分享中,我也得到了心靈的洗滌與安慰。本書雖然針對因摯愛遽逝而痛苦莫名的人所寫,但作者的觀察與建議,完全適用在那些至親久病而逝的人身上。不論往生是否在意料之中,天人永隔都是人生最大悲劇,除非親歷,無法了解其中痛苦。
就在一口氣讀完原文,正要開始翻譯時,傳來當年我在政大東亞所的老師關中、他的愛女在上海墜樓的消息,媒體鋪天蓋地地報導了好一陣子,老師與師母悲痛逾恆的畫面不斷出現在電視上,令人動容與不捨。死者已矣,生者如何自處?旁觀者又如何幫助關心的人走過哀慟,繼續生活下去?我在閱讀原文時,不斷產生但願早已讀過此書的感慨;看到老師與師母強忍哀慟應付媒體時,更是遺憾書中訊息尚未廣為人知,以至於實在太少人知道如何安慰與扶持哀慟中的人。
此書從兩位作者分享己身遭遇談起,首先表明之所以撰寫此書,實因自己在親歷生死大慟後遍尋無著療傷止痛的自助書刊。雖然西方文化對於死亡或許沒有東方文化那麼多忌諱,但在一個推崇成功與積極生活的社會中,死亡或悲傷這類負面事件依然令大多數人不自在。坊間固然充斥著規劃詳盡的勵志與自助書籍,卻鮮少實事求是、教人如何走出喪親哀慟的主題。兩人因此合作策劃此書,於一九九九年首次出版,問世後廣受好評。兩位作者也以心理輔導員和作家的身分繼續與讀者們溝通,並成立心靈工作坊,幫助許多人度過哀傷。二○○七年,她們增訂內容,推出新版,也分享了將近十年間自己的成長。中文版即根據原著二版譯成。
本書內容豐富,涵蓋了各種摯愛遽然離世的場景,小如毒蜂叮螫或車禍,大如海嘯或戰爭,也包含了自殺。悼亡的方式又因生者和死者的關係而有所不同。摯愛可能是父母,也可能是子女;可能是朋友,也可能是戀人;還有可能是無法露面的第三者,或不為一般人接受的同性伴侶。作者們介紹了任何一種狀況下失去摯愛時可能出現的反應,也提出了自己如何面對,以及別人如何幫忙的方法。
由於此書的實用價值高,作者貼心地建議讀者不必重頭讀起,而是以閱讀參考書的方式,找當下對自己最有用的篇章先讀。以我的經驗,雖然因為翻譯的關係而從頭讀起,但書中提到第一年到第三年每年可能出現的症狀那一段,我就覺得自己當年應該先讀。尤其是書中描述喪親初期那惶惶不可終日的慘狀,更令我心有戚戚焉,得到莫大的安慰。
當年兩度匆匆返台奔喪,再迅速趕回數千里外的異鄉為人師表。在整理新居、應付迥異於台灣的家長與師生關係,以及緊湊的教學工作時程下,幾乎沒有為喪親而悲痛的時刻。當時只覺得自己精力大不如前,注意力好像也沒在台灣時好。雖然一方面認為這是自己中年轉行,自討苦吃;另一方面又恐怕自己是否
各界推薦/推薦序
身為處理意外死亡的專業人員,我很高興有這本書來幫助那些靈魂鎖在此類不幸事件中的倖存者。我認為本書有想法、討論透徹,而且非常有意義。那些分享個人感情與經驗的段落寫得極好。作者們將學術論點化為足以撫慰人心的訊息,讓那些身處哀慟中的人了解自己面臨的情緒變化。我會將此書推薦給我關心的親朋好友。
-保德信波特蘭醫院心臟外科醫師 E‧查爾斯‧杜維爾
作者們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與自身經歷,探討真實人生中極為痛苦的一段旅程。感謝帕蜜拉和布蕾克,她們有勇氣走過摯愛遽逝的哀慟全程,有智慧了解其間真義,又慷慨分享她們的領悟,引領我們療傷止痛。
-神經心理學家 夏綠蒂‧托麥諾
本書是我讀過跟遽逝哀慟有關的書籍中,最好的一本非宗教性作品。作者們對於主題有親身經驗,將各自深沉的傷痛與讀者分享。她們也寫出跟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故事,使你能夠找到類似的經歷。這本書提到的問題,完全適用於我自己家庭的經歷。
──亞馬遜網路書店知名書評家 唐納‧米契爾
內容試閱
緣起:作者的故事
我們所謂的開始往往是結束。 做一個了結也就是起了一個開始。 結束正是我們開始的地方。 ——T.S.艾略特
帕蜜拉的故事
我相信,不論我們處於多麼痛苦的情況,內心還是有一種比痛苦更強的東西。那樣東西使經歷過最慘狀況的人想要活下去,並訴說自己的經驗。你可以從苦難臨頭仍設法保持尊嚴的人眼中看到這樣東西。看起來像是頑固,但你也可以稱其為上帝、靈魂、或是精神。這樣東西在我們被壓迫、擊倒、或拋棄時才會出現,使我們把握身上僅有之物。也就是這個內在的東西,讓我們在面對重大悲痛時繼續前行。
那個清晨超現實的細節,至今仍然歷歷在目。我醒來時聞到空氣中的咖啡香。電話鈴聲響起時,我正在溫暖的被窩和羽毛枕頭中努力再賴一兩分鐘。我抓過聽筒,放在耳邊,鈴聲不響了,卻聽到電話線那頭的人似乎上氣不接下氣。我當時想到,會不會是那種詭異的喘氣卻不講話的惡作劇,但緊接著就聽到麗安說:「帕蜜拉,喬治不省人事了……(停了很久)……他腦出血什麼的。」我只覺得試著跟喬治的妹妹說話時,空氣中微小的粒子正在增厚。「麗安,妳在哪裡?妳是什麼意思?我昨天下午才看到喬治呢。他看起來很好啊!」
她抽啜著、聲音微弱:「你跟易安一定要過來??在醫院。我覺得你很有必要現在就把易安帶過來。」我設法保持理智,想到我與喬治的十二歲兒子正準備下樓去上學,我還得幫他準備便當。我自忖,為什麼麗安要用這種事來煩我?不會有問題的。說到底,喬治年輕健康(而且很帥),他那種人是不會昏迷的。我認識的人不會發生那種事。
「麗安,我們何不等一等再說。他很可能會醒過來。再說,易安正要去學校,他今天還有考試。你何不等有進一步消息時再打電話給我,那時我再帶易安去醫院。事情也許沒那麼糟??」她很快打斷我的支支吾吾與不知所云,語氣近乎冷酷:「現在!現在就來!情況很糟。他腦子裡有一大堆血,也許會活不下去。」
腦子裡有血?我頹然坐下。我聽到什麼了?我聽到的是喬治這個我曾經深愛的丈夫、我孩子的父親,以及離婚後變成好朋友及共同撫養孩子的好伙伴,要離開這個世界了?得了吧,人總是誇大其詞。麗安一定是講過頭了。畢竟喬治對她的意義,就像對我、他的兒子易安、還有繼女愛咪一樣重要。
「好吧,麗安,我會請一天假,帶易安到醫院去。妳在哪裡?」
她的聲音微弱得我幾乎聽不見:「急診室。我在那裡等妳。」
我的四肢僵硬,臉上與頸部的血液已經消失,也不確定自己能開口說話。我結褵七年的丈夫史提夫已進城上班,孤立無援的我,必須自己告訴易安。我得告訴他那喜歡與他共度週末,以及熱中他的少棒賽與柔道比賽的爸爸,可能腦死了。我也得告訴女兒愛咪。一部分的我想著,只要我能看到喬治並大聲告訴他,他的兒子多麼需要他,或許他就不會進入死亡的黑暗中。就這麼辦。我要對他尖叫,把他拉回來。
總之,我讓自己的腳動起來了。一隻僵硬的腳放到另一隻前面。我在樓梯下面叫道:「易安,到我臥室來,我有事要告訴你。」我不斷告訴自己,你要鎮靜……用邏輯思考……不要讓孩子太沮喪,保持鎮定就好。
要怎樣才能形容這種奇怪的地獄邊緣的感覺?生命緩慢下來,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重要性。就好像房裡沒有舒服的家具,不再有咖啡香味,沒有貓咪摩擦我的腿要我跟牠玩,行事曆上沒有約會──此刻唯一存在的,是小兒子直視著我的兩個小而圓的棕色眼睛。
...